close

是我們在故鄉的異國菜,

也是他們在異國的故鄉菜。

  

之一,棨勛的中和市華新街異國美食參觀紀錄

  我正巧住在中和市興南路二段,離華新街很近,每年四月間該條街都舉辦潑水節供緬甸移民及華僑等過節,盡情歡樂,我雖然知道華新街有很多緬甸、雲南美食,可是卻很少前往體會與瞭解,這次藉由通識課程需要,特地撥空前往參訪。

  我順著華新街口往下走,放眼去招牌規格整齊,街道地上的柏油特別塗上不同色彩,這是中和市公所在99年初規劃施工的,使街景具有觀光價值,招牌標示都是中文,但沿著騎樓觀察各店家所販售的食物,都是緬甸及雲南的地方小吃,食品名稱除中文外,都會另以緬甸文繕寫,以利緬甸人閱讀點餐,看到緬甸文我眼花撩亂,每一個字看起來都像符號,無法想像與串連。

  522日當天適逢星期六,整條街騎樓下擺置的桌子都高朋滿座,三五好友相聚用餐,享用家鄉小吃,同時回味交流彼此的訊息,餐點種類如印度烤餅、南洋麵食或飯菜,雲南雲吞、粵式小點心,對喜歡嘗鮮的人,應該可以有多重選擇。此外,我還發現部分商店門口貼著代客寄送物品回鄉的服務,這是貼心的事項,用餐的人因為大多為同樣來自異鄉,所講的語言大多是緬甸語,我都聽不懂。

  我選擇其中一家緬甸小吃「的店」,老闆很細心地將每一種麵食拍照張貼於店門玻璃上,清楚標示中文名稱,如耙耙麵、金山面、椰汁麵、米線等,我看得萬般狐疑,每一種麵的顏色都是金黃色,我忍不住請教老闆,老闆說耙耙麵、米線其實是雲南小吃,因緬甸與雲南相近,所以有些食物相通,麵淋上特殊醬料,但並不會辣,桌上立外放著檸檬切片及辣椒等,由客人依喜好自行使用,別具特色。

  老闆和老闆娘都很親切,他們都是緬甸人,並不是華僑,前來台灣已11年,開這家緬甸小吃「的店」才二年多的時間,門口烹煮的廚具設備與台灣一般小吃店相同的人都會有享受家鄉味的滿足感。

  這次參訪華新街的異國美食,使我增加見聞,同時發現住在附近的緬甸人真多,這是我以前沒感受到的,同時也瞭解南洋地區的人喜歡三舞群聚坐在露天或騎樓下用餐聊天,即使天氣炎熱也無所謂,對怕熱的我時難以忍受,雖然參訪時間不長,但能多認是異國食物,是難得的經驗與見識。

 

-----------------------------------

 

之二,廷漢的泰國美食賞味紀錄

   位於台北公館的「小館」已經擁有將近40年的開店歷史,老闆是泰國人,在母國也有開店營業,所聘請的員工都是泰國人,因此從踏進店門道開始點菜等過程,來訪的我們彷彿真的到達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為何會選擇這家店?主因是從BBS的美食版上看到有大力推薦,加上離學校不遠的考量下,決定以泰國菜做為個人主題。一踏入店門,首先就會被它擺在口的東南亞各式泡麵所吸引住,感覺每種都比台灣泡麵好吃,價格也不貴,想要嘗試的朋友可以多加考慮;經營者想營造消費者在店裡的氛圍,除了服務人員清一色都是泰國人外,喝茶的杯子、茶壺、飯鍋等工具都是金雕細琢的銀製品,另外用餐的桌巾、牆壁上的擺設,都給人有身陷泰國的感覺,在公館的我們好像變成局外人般令人有點不安。

  店內消費的人鮮少東南亞朋友,由於去的時間接近晚餐,其他座上賓基本上都是台灣人,加上它是採點菜上桌制,一團人潮少說都有七八位圍桌聚餐,形成維繫感情的交際管道。

  因為去的同伴只有我跟一位室友,因此點菜內容只有三道:原味炸春捲、椒麻雞、以及月亮蝦餅這些名騎顯赫的道地料理;不同於一般夜市的口感,光是醬料部分就讓人印象深刻,原因是一般情況這些口味都已「在地化」,想品嘗原汁原味的料理可能要搭飛機去當地,所以能吃到跟平常相異的滋味,格外有種特別的感觸,甚至還有點喜歡上。

泰式椒麻雞 泰式月亮蝦餅

  由於地緣因素,在台灣可以很輕易地吃到東南亞料理;不論是政大附近的滇味廚房,或是道南橋附近的越南小吃,都是政大人生活皆可體驗到的部分。套用一部知名卡通的口頭禪:「料理是帶給人們幸福的工具。」透過品嘗各國不同風味的食物,以此為跳板進行更深入的文化了解,這不但是台灣人民認識東南亞區域的捷徑(別再以「越南新娘」或「菲傭」等刻板印象來看待他們),更是東協目前社會共同體推動計畫的重點方向之一。因此,再填飽肚子之餘,若能再稍加反思這背後蘊含的使命感,那不僅物質得到滿足,心靈也跟著踏實多了。

(圖片出處:http://www.flickr.com/photos/xyxyx/sets/72157605092536461/

 

-----------------------------------

 

之三,詩菱的Pinoy Sunday和小馬尼拉

  今天度過了一個很菲律賓的星期天!一早我先和朋友到台北光點欣賞了《台北星期天Pinoy Sunday》這部電影,詼諧可愛的故事情節和角色讓我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生活情境和內心的想望有了初步的認識,一邊看電影還一邊仔細地看兩位主角行經的街頭巷尾,心想或許待會就會在下一個活動中經過!

Pinoy Sunday
▲ 《台北星期天》電影海報;兩位男主角都是菲律賓的當紅演員。

   看完電影、和朋友閒晃了一會兒後,我們互相道別 踏上各自接下來的行程,我便沿著中山北路一路從中山站一帶往北走,沿途經過許多精品店、婚紗店,不過仔細觀察,與我擦身而過的人們,面孔愈來愈不一樣,想必我離目的地也愈來愈近了。

   終於,差不多是越過農安街(電影中出現的路牌之一)之後,我彷彿是穿過任意門來到了另一個國度,耳邊聽到的都是飛快、聽不懂的語言,騎樓下整條人行道則擠滿東南亞面孔的人們,三五成群、有說有笑,還有各式各樣的攤販排滿整條人行道,手機、服飾、電話卡等什麼都有;再往前走,很快就找到我的目的地聖多福天主堂了。

小馬尼拉 
▲ 禮拜天休假的菲律賓人們全都聚集在中山北路上的小馬尼拉。

   我今天參加的是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和菲律賓外勞協會(KASAPI)的「中山拜拜」活動。笑容和善的KASAPI成員們本身都是來自菲律賓的移工,雖然每個禮拜只有禮拜天休假,他們仍犧牲唯一的休息日參與協會,幫助同樣來自菲律賓的移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像是今天,這群菲律賓朋友們一早就在為下週日(5/30)的遊行活動做準備,直到12點半;原本可以利用下午1點「中山拜拜」前的這點時間先吃個午飯,他們卻又決定乾脆趁教會禮拜結束的人潮進行簽署,於是便空著肚子帶我們逛小馬尼拉,真的是一群充滿熱忱的美麗人們。

   集合完畢後,我們首先參觀了他們心靈倚靠的聖多福天主堂。這裡每個禮拜天都有五個時段的禮拜時間,其中三個是英文、兩個是菲律賓母語,因此吸引了眾多的菲律賓信徒遠道而來。教堂裡不時傳來優美莊重的詩歌,裡頭並擺放了許多聖人的塑像,聆聽人們的各種疑惑、困難。帶我們這個小組的Ruthie說:「我們一週有六天都在辛苦工作,有的不像我們這麼幸運的,甚至連禮拜天都不能休假;雖然我們每天上班前、睡前都有禱告,但是每個禮拜天來到教堂對我們而言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來到這裡,我們可以好好地感謝主,也更能感受到主在聆聽我們的聲音。」

小馬尼拉 - 聖多福天主堂 
▲ 聖多福天主堂的菲律賓母語彌撒讓他們更能感受到天主的聆聽。

   接著我們來到教堂隔壁的Bing Go超市。Bing Go來自菲律賓,現在在台灣許多地方也都有分店(同行的輔大同學就對Bing Go非常熟悉,因為他們學校外面就有一間),裡頭販賣許多日用品和來自東南亞地區的食品,售價比一般的台灣超市都低了許多。裡面有超多種口味的菲律賓泡麵(檸檬、海鮮、酸辣、咖哩等,小包的一包7塊台幣)、各式各樣的調味料(Ex. 蝦醬)和零食(Ex. 炸豬皮、芒果乾、醋和蒜味的洋芋片等),害我們忍不住帶了好幾包回家當零嘴。

小馬尼拉 - Bing Go 超市 
Bing Go 超市以老闆為名,Bing 是名,Go 是姓。

小馬尼拉 - 蝦醬 
▲ 一家炒菜萬家香的美味蝦醬。

小馬尼拉 - 泡麵 
▲ 我的台北星期天宵夜。

   這些菲律賓移工來到台灣工作之前,就在菲律賓借了一大筆錢支付仲介費,除了仲介費本身就已經很高昂以外,銀行(或其他借貸單位)多半限制每月只能償還一定的金額,逼債務人一定要每月支付高達15%20%的利息;家鄉又有家人要養、孩子要念書,負擔之大難以想像。人行道邊也有許多休假仍自己擺攤(雖說是擺攤其實就是一個小板凳或一個小推車)好多賺點錢寄回家的菲律賓人,有的為同鄉修指甲(150塊台幣),有的自己做米糕、義大利麵小盒小盒賣(一盒35元、三盒100元),賣完再繼續到公園替人按摩。

小馬尼拉 - 米糕 
▲ 和我們很像、很好吃的甜米糕

小馬尼拉 - 銀行 
▲ 在異鄉台灣與故鄉菲律賓之間,牽繫一家經濟的金融理財中心。

小馬尼拉 - 銀行 
Where there is demand there is supply.

   他們領薪水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匯到原先在菲律賓借錢的單位;另外一種則是領到類似條碼的單據後,到便利商店換取現金。滿街的銀行或理財服務中心,讓他們可以把薪水從台幣換成菲律賓披索(目前的匯率是11.4)匯回老家,或者存起來留做小孩子的教育基金。另外還有郵寄包裹的貨運公司,他們不計重量,一個紙箱隨便你裝磚塊還是保麗龍都是一樣的價格(約2600元台幣左右,視收件地址而異),所以在電影裡,Dado就把紙箱裡頭送給女兒和老婆的禮物裝得滿滿的,才封箱寄送。

小馬尼拉 - 貨運公司 
▲貨運公司。

小馬尼拉 - 貨運公司 
▲ 箱子裡的愛永不嫌多,不怕超載。

   接著我們就來到人潮最洶湧的「金萬萬名店城」了。Wan Wan(他們好像都這麼稱呼的)的商店多由華裔菲律賓人經營,平常很冷清,一到六日就聚滿來自各地的菲律賓人。一樓有許多精品服飾和一間販賣手機門號和電話卡的小店,二樓則開滿了各式各樣的小舖,真的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日常用品、菲律賓的書報雜誌外和影音、3C產品外,最多的就是網咖、自助餐、小吃、美容沙龍和髮廊了。網咖裡頭隨時都擠滿了正在和親人視訊聊天的人們,沙龍裡則有做指甲、做頭髮的年輕小姐和中年婦女。美食方面,窄小的走道間常擺放著摺疊小桌,上頭是一盤盤的咖哩、豬血、煎魚、炒米粉、炒麵、蔬菜(不像我們每種菜分開炒,他們會把好幾種全部炒在一起)、整顆茄子裹著蛋一起煎出來的茄子煎蛋、淋了焦糖的炸香蕉或炸波蘿蜜、Balut(或Balot,半孵化的鴨蛋)、春捲、潤餅(跟我們的台語發音一樣!)、烤肉等;他們的剉冰和我們一樣加滿了很多的料,不過我看不懂也來不及問這些料到底是什麼。後來我們很興奮地嚐了炸波蘿蜜,酸酸甜甜的波蘿蜜加上原本應該酥脆但是有點軟調依然美味的外皮還有甜而不膩的焦糖,三者混合在一起,真的是非常豐富又幸福的口感!但是遇到Balut,雖然Ruthie一直說「好吃!好吃!」我們還是先落荒而逃了!

小馬尼拉 - 金萬萬 
▲ 平日門可羅雀,週末的金萬萬可熱鬧的。

小馬尼拉 - 鴨蛋 
▲ 菲律賓名菜--BalutBalot),3 顆 50 元。

小馬尼拉 - 炸波羅蜜 
▲ 可口的炸波蘿蜜。

小馬尼拉 - 自助餐 
▲ 菜色豐富不過稍嫌油膩的自助餐(話說回來,自助餐哪家不油膩了?)

小馬尼拉 - 豬血 
▲ 很像巧克力醬的豬血。

小馬尼拉 - 沙龍 
▲ 再忙也要 Seto 一下。

小馬尼拉 - 網咖 
Skype、MSN、facebook。

   離開Wan Wan後,我們繞進了附近的小巷子,裡頭除了一般住家外,竟開滿了許多白天就開始營業的「夜店」、PubDisco House,不時傳出英文老歌的悠揚旋律。每週辛苦工作六天的菲律賓移工包括KASAPI的成員們,都喜歡來這裡和朋友相聚、放鬆,而且菲律賓人是有名地愛唱歌愛跳舞,在這裡他們可以盡情抒發壓力,好在新的一週能夠重回工作崗位,繼續努力奮鬥。

   我問Ruthie為什麼連新竹、甚至少數南部的菲律賓移工,都會不遠千里地跑來台北的小馬尼拉呢?菲律賓人除了來這裡,會不會去其他地方消費呢?Ruthie笑笑地說,這裡是台北,當然有最多的便利集中在這裡,因此就算必須來回通車八個小時,許多來自台灣其他地區的菲律賓人甘願遠道而來,利用短短一個禮拜天中剩餘的少少時間內完成最多的事務;但是除了集中、便利和消費比一般台灣商店便宜外,更重要的是,由於這裡是最多菲律人的地方,在這裡他們可以遇見所有熟識的朋友,可以聊天、八卦,一解鄉愁。KASAPI的成員們,就喜歡相約在TIWA辦公室附近的小公園裡,一人準備一道來自菲律賓各個地區的故鄉菜餚,就地野餐。我想,台北的Pinoys每個禮拜天在Little Manila找到的故鄉滋味,不僅在舌尖,也在人情之間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el0785 的頭像
    ariel0785

    Ariel's Playgraound

    ariel07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